特別關注
來自哈醫大一院精神心理科的信息顯示,3月份以來,該科室每天門診量比以前多了許多,患者大都因情緒障礙來到該診室就醫,其中不乏一些中老年人。在這個疾病容易復發的季節,精神類患者及其家人如何預防疾病復發?哈醫大一院精神心理科主任徐曄教授為患者及家屬進行專業普及。
白天流淚 夜里難眠
近一個月來,65歲的王大姐經常白天獨自流淚、夜里睡不好覺,還會因為一點兒小事對女兒發脾氣。過后她很后悔,但當時就是控制不住。她常常感覺煩躁、鬧心,還容易出汗,甚至有心慌氣短、尿頻、稀便的現象。在檢查心臟、甲狀腺等方面都沒有問題后,也曾多次就診心內科、消化科、泌尿科,均無確診。于是,在家人的陪同下,王大姐來到哈醫大一院精神心理科就診。
據徐曄教授介紹,這是一位比較典型的焦慮障礙患者。通過問診醫生了解到,王大姐性格內向,不善交流。兩年前一個人從老家來到女兒家,照顧女兒一家生活。因沒有自己的朋友圈,性格變得更加孤僻,時間長了就產生了焦慮抑郁的情緒。
■病例回放
精神類疾病 春季發病率高
由于季節更替,初春的氣流、氣壓、氣溫以及濕度都會發生較大變化。早晚溫差大,精神類疾病患者的大腦調節功能較差,不能適應這種氣候的變化,容易導致機體的生理、生化、內分泌、代謝和免疫功能的紊亂,加上某些心理應激或某些生活事件影響,易加劇心理機能紊亂,引發精神類疾病的發生或復發。超一半的精神類疾病患者初次發病是在春季,春季發病率要比其他季節高20%-30%。
患者在發病時常常表現出睡眠障礙、失眠,或入睡困難或早醒或易醒,心煩不安、情緒低落、食欲不佳也是很典型的癥狀,還有的患者出現周身不適,也有心慌、胸悶氣短、胃腸不適等癥狀,比較嚴重的患者還會出現幻覺、妄想、興奮、話多等癥狀。
多種方式 預防焦慮抑郁
如何預防精神類疾病的發生或復發?徐曄教授建議,可以借鑒以下幾種方法:
保持良好心態。做事要制定現實可行的目標,或適當降低期望值,避免心理負擔過重。
作息有規律。注意休息,規律飲食和睡眠,多吃新鮮蔬菜和水果,少吃辛辣油膩食物,忌煙酒,并進行適當運動。
學會接受、原諒自己。包括接納自己的負面情緒,也可以通過做一些自己感興趣的事轉移不良情緒;要把不舒服的感覺說出來,不要憋在心里。主動尋求幫助,必要時求助專業人員。
家人多理解多陪伴。家人盡可能營造輕松愉悅的生活環境,減少或避免對患者的不良刺激;家人要觀察病人病情變化,一旦入睡困難、情緒低落、精神不振等癥狀加重,應及時就醫。
遵醫囑服藥。精神類疾病需要鞏固和維持藥物治療,不能過早減藥或停藥,尤其在春季或冷暖交替的季節,需定期到醫院復診。
□英 杰